“现在的情况就像高压锅,压力慢慢的变大,这种压力会迫使汽车制造商做出更实际的决定。”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在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这样描述欧洲车企的处境。 近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电动汽车销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约1200万辆,同比增长约20%,并将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这一里程碑的达成比西方国家早了许多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已经威胁到了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传统汽车巨头的地位。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销量曾经一度超过中国的欧洲市场情况就不太好了。2024年,欧洲的车企和零部件厂经历了停产、降薪、裁员、关厂,甚至是破产。而到了2025年,特朗普带着关税大棒重回白宫,欧盟更严格的汽车碳排放新规开始实施,欧洲车企的日子怕是好转不起来。 根据公开信息,从今年1月1日起,欧盟规定车企新售出的每一辆汽车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允许超出93.6克/公里。对于每辆新注册车辆超出其具体目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汽车制造商将被处以95欧元罚款。 具体到企业来看,根据数据分析公司Dataforce于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在所有拥有内燃机车型的制造商中,只有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极星等)和上汽集团(MG)做到了低于93.6g/km的排放。紧随其后的是丰田(105g/km)和宝马(106g/km)。特斯拉因其销售的全是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轻松达标。 其他制造商则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对于大众汽车集团、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以及Stellantis而言,尤为如此。由于这几家企业在欧洲的销量较大,如果他们在2025年不能降低碳排放,那么根据测算,将分别面临77亿欧元、17亿欧元、16亿欧元罚款。而Stellantis 欧洲区负责人Jean-Philippe Imparato告诉意大利媒体《米兰金融报》,该公司可能将面临高达30亿欧元的罚款。 这堪称天价的罚款对公司的盈利空间将是巨大打击,要知道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一整年的利润不过在180亿欧元左右。 雷诺首席执行官兼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主席卢卡·德·梅奥表示:“在一个运行良好的体系中,支付罚款应该是例外,而非常态。避免罚款应基于合理的经济考量,而非造成损害。” 为了避免过于昂贵的罚款,欧洲车企之间开始了“组团模式”。销售电动车较少的企业能与行业领先者“合并”排放量,也就是从其他汽车制造商那里购买排放信用额度以降低整体平均值。据巴克莱银行估计,基于可能的供需情况,每公里多排放1克二氧化碳的信用额度在大多数情况下要20欧元左右,相比每克95欧元的罚款,“划算”多了。 目前,特斯拉建立了一个“碳排放池”,联盟成员包括Stellantis、丰田、福特、马自达和斯巴鲁。梅赛德斯-奔驰则和吉利汽车集团相关的公司,如Smart、沃尔沃、极星等组合成为联盟。 大众汽车集团的一位发言人向《明镜周刊》表示,该公司目前主要是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目标。如果无法达成,今年秋季之前仍有时间组建一个联盟。雷诺集团于1月8日表示,现在明确是否会参与“碳排放联盟”还为时尚早,该公司一直在敦促欧盟放宽相关规定。 汽车研究中心(Center for Automotive Research)表示,除了购买碳排放额度,在欧洲的汽车制造商还开始调整定价策略,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进而达到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避免可能的罚款。大众汽车、Stellantis和雷诺联盟等公司已在最近几个月里将内燃机车型的价格提高了数百欧元。例如,去年11月在法国销售的所有标致车型(不包括电动车)的价格都上涨了500欧元。 “他们不要我们的汽车,不要我们的农产品,什么都不拿。”特朗普在去年10月的竞选活动中对欧洲表达了不满,“他们将不得已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这个“代价”有很大的可能性针对汽车领域。美国市场是欧洲乘用车的主要销售市场。根据可视化数据平台Statista的统计数据,2023年欧洲对美国出口汽车的总价值在425亿美元;相比之下,同期美国对欧洲出口的汽车价值约为78亿美元。 此前,在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新关税的计划后,虽然彼时尚未提到欧盟,但就在宣布当天,欧洲汽车制造商的股票大跌,这凸显了广泛的忧虑。 来自美国的关税威胁对欧洲汽车制造商能够说是雪上加霜:今年,他们在美国等主要市场已看到销量下滑。 据《汽车新闻》报道,标普全球(S&P Global)在一份报告中称,最坏的情况是,美国对从欧洲进口的轻型汽车加征20%的关税,这有可能导致Stellantis、沃尔沃和捷豹路虎的调整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面临20%以上的下降风险。而对其他公司,如大众汽车和丰田,这一风险的幅度也高达10%-20%。虽然一些公司有可能通过提高价格、调整生产或优化供应链来应对这一冲击,但这些手段的效果有限。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报,欧洲厂商或许会通过增加在美国设厂来规避可能增加的关税,但此举较难做到。尽管部分欧盟的整车企业在美国已经部分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但增加高端轿车的本地化生产并不容易。 “现在的情况就像高压锅,压力慢慢的变大,这种压力会迫使汽车制造商做出更实际的决定。”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在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这样描述欧洲车企的处境。 据路透社报道,Gartner在1月16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欧美车企的产能过剩。同时,价格战打得火热,今年还会有数家欧洲和北美汽车工厂陷入危机,面临关闭或出售的风险。Gartner分析说,汽车制造商在 2025 年削减欧洲和北美地区产能,主要是受到排放目标和关税的双重压力。 《上海汽车报》记者认为,欧洲车企要打破现在的困局很难,因为欧洲有着百年造车史,在燃油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他们对目前的技术革新会相对谨慎,不愿意轻易舍弃掉戴了多年的“皇冠”。不过,在激烈的竞争下,一家家造车新势力正在出局,传统车企凭借自身底蕴,也不会轻易“下牌桌”。 欧洲车企如今的情况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则是机遇:一方面,欧洲车企面对电动化转型困难的现状,选择了与别的企业牵手合作,弥补电动化转型的短板。而中国车企成为很优秀的选择,目前已有几个合作的实例。例如,上汽输出智电技术,奥迪负责新车硬件,合力打造字母标奥迪;零跑汽车与全世界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合作成立零跑国际;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一年内连签四份协议,将联合开发面向中型车市场的智能网联车型。 另一方面,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欧盟于2024年10月底竖起了加征一定的关税的贸易壁垒。而中国车企能够最终靠购买其他车企准备关闭的欧洲工厂来突破欧盟加征一定的关税造成的贸易壁垒。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中国车企目前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头羊,仍要小心欧美车企的奋起直追。从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当续航和智驾水平进入平稳时期,每家车企拉不开太大差距时,就会进入别的环节的比拼,比如品牌信任感、维修成本、对供应商的管理等,这些“细节”是传统欧洲汽车一直以来所拥有的强项。
联系人:雷先生
手机:13503750938
电话:0375-5533398
邮箱:huabangchuiju@163.com
地址: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南环路889号